何为百日咳?如何预防?
“咳咳咳”连着咳,一咳就是两三个月。年初至今,国内外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大幅升高,百日咳这一名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给孩子们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疾控君带您了解百日咳及其预防。
一、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百日咳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散发,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中可发生聚集。
二、百日咳的传播有哪些特征?
百日咳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对于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
百日咳的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最强。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或自然感染,均不能获得终生保护。
三、得了百日咳有什么表现?
典型的百日咳患者,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婴儿病例、有免疫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出现以上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以免延误治疗。
球盟会APP四、得了百日咳怎么办?
百日咳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医院采集鼻咽拭子及血液标本。住院病例需隔离治疗。没住院的患者建议暂时离开学习、工作的环境,居家休息隔离,减少与外界及家庭成员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是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对于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百日咳患者,自我隔离期限为临床诊断后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5天;对于未及时进行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发病后21天。自我隔离期间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
五、如何预防百日咳?
1.接种疫苗
数十年来,全球百日咳疫苗的广泛接种有效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及婴幼儿严重百日咳疾病的发生率。尽早且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可帮助婴幼儿更好、更早地建立免疫屏障,有效降低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为3、4、5月龄和18—24月龄间,各接种1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共4剂。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DTaP接种。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中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DTaP-IPV//Hib)、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Hib-DTaP)等也可选择替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中的百白破疫苗接种。其中DTaP-IPV//Hib即人们常说的五联疫苗,最小接种年龄可提前至2月龄。
2.药物预防
对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等人群,建议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在暴露后1—2周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
3.日常预防
1)做好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是预防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特别是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2)及时就诊
市民特别是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通过及时规范治疗,降低疫情传播及重症的风险。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市民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二三里编辑 罗淇)